谈到牙齿,美的级别总是和白的程度成正比,而以美白为功效的牙膏在广告宣传中亦充满亮白炫酷的效果,使一些消费者把牙齿美白“速成”期望寄托于美白牙膏,而且“越白越好”。美白牙膏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吗?牙膏中的美白成分是否安全?这是消费者在选购和使用时问得最多的问题。
美白牙膏功效 通过科学验证
据相关统计数据,在国际上,美白牙膏占到牙膏产品的30%,之所以能占到这么大比例,正是因其具有一定的美白功效,并有科学依据来支持。
“具有美白功效的牙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清洁牙齿表面牙渍的作用,从而达到美白效果。国外也有同样的牙膏产品。只要用量符合安全要求,功效得到实验验证,就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口腔护理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牙膏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孙东方从专业角度向记者解释了牙齿变色的成因及美白牙膏是如何发挥功效的。
从外因来看,人们日常饮食中有很多色素,诸如咖啡、茶、香烟等,会沉积在牙齿表面,形成牙渍使牙齿发黄、发灰;内在因素也会造成牙齿内部颜色的改变,如服用药物或牙髓坏死都可能引起牙齿变色。
“美白牙膏主要是针对外源性的着色,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去除表面牙渍。 “相关试验表明,美白牙膏中的磨擦剂效率更高,能更有效地去除牙渍,牙齿当然也会在较短时间内有美白表现。高档的摩擦剂,如软性球状二氧化硅,可以在去除牙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牙齿的磨损。另外,牙膏里也可能含有美白粒子通过洗脱的作用软化去渍并帮助防止牙渍再生。”
“对于内因引起的牙齿变色,不能通过机械摩擦去除,可以借助化学反应的方法进行,而且也只能减轻浅表层的着色。”孙主任介绍,“其中最常见的美白成分之一是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不就是漂白剂吗?用在牙齿上是否安全?”很多消费者有着与记者同样的疑问。
对此,孙主任解释说:“目前医用领域应用过氧化物进行消毒,日用领域也有应用过氧化物美白的产品。在强制性国标《牙膏用原料规范》中对过氧化物(以过氧化氢计)的用量有具体的规定,,只要是≤3.0%不需安全验证,就可以保障在口腔护理产品中的使用安全;过氧化氢用量高于3.0%的需通过安全验证以证明产品的安全性”他进一步强调:“添加了过氧化氢的美白牙膏是否可以达到对内因引起的着色有效,要看该产品能否通过一些实验手段进行科学的验证,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判断。”
美白牙膏选购 认清成分标注
使用美白牙膏让自己的牙齿更白已成消费潮流,市场上宣称具有美白功效的牙膏已能占到三分之一,可是产品越多反令消费者越难选择。
记者在专门销售个人护理产品的万宁连锁店内看到,牙膏货架上近一半是美白牙膏,仅从名称上就“白”得“晃”眼——“美白、亮白、研白、迅白、炫白、光感白、原生白”,选购者当然是希望自己的牙齿“越白越好”,可面对这么多“白晃晃”的牙膏,哪种用了能更“白”?
对此,孙主任解释到:“中国的语言文字太丰富了,一个“白”就能有多种表述方式,不过,美白牙膏是功效牙膏的一种,需要执行《功效型牙膏标准》行业标准。与‘去渍增白’含义的表述方式相同的,,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只要是有科学的实验结果证明的就应视为‘白’的合理。”
都能“增白”但哪种效果更好呢?记者发现,不少美白牙膏的成分标注很有“高科技感”,像“亮白因子”、“研白颗粒”、“美白活性成分”,这都是些什么呢?孙主任提示记者应参见外包装上标注的“成分”,这是最准确的。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要求和即将颁布实施的《口腔清洁护理用品通用标签》详细规定了牙膏标签的规范及要求,成分首先应采用化妆品成分国际命名,也就是INCI(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的中文译名来命名,如有特殊名称的应与成分表中的成分名称对应。
作为普通消费者,对这些专业的名称很难了解都是些什么,在这一点上,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相建强对记者介绍:“行业协会不断向会员单位要求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合理宣传,国家工商部门也在对市场上的产品宣称进行监督管理 ,宣称功效,必须有临床试验或实验室报告支持,如没有就视为过度宣传,一经发现会进行及时纠正”
他同时表示:“当前牙膏产品标签上标注的内容有些复杂,的确给消费者的选购带来困惑,对此,协会在几年前就着手起草《口腔清洁护理用品通用标签》标准,这将会是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标准报批稿已审查完毕并已送印刷厂待印刷,该标准的执行日期大概为2014年5月1日。标准实施后,生产企业会更换标注更规范的包装,让消费者消费得更明白。”
安心使用背后的安全保障
作为功效牙膏的一种,美白牙膏对部分人群没有效果或在使用中产生不适,这是不可避免的。记者注意到有些市售美白牙膏外包装上的“警示语”很简约,没有关注到特殊人群或特殊状况下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对此,相秘书长表示:“上述《口腔清洁护理用品通用标签》针对这一问题在‘警示用语’部分明确规定了‘凡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有要求或根据口腔清洁护理用品特点需要时,应在销售包装的可视面上标注安全警示用语’,以达到对行业的规范。”
“作为企业,应根据可能预见到的使用不当情况标注相关的警示性标注,这些是企业对于产品使用的相关安全经验作出的提示。目前协会也在制定相关的安全规范,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指导。”相秘书长特别强调。
相秘书长向记者介绍,行业对口腔清洁护理用品这类“入口”产品的安全性一直非常重视,尤其是借鉴其它行业的经验和教训,努力使控制和降低行业产品安全风险的工作先行一步。
对此,行业协会在两年前就成立了安全评价体系课题组,经考察牙膏产品生产企业、原料生产企业,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及业内的座谈研讨,于今年初在行业安全性评价方面通过了《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和《口腔清洁护理产品安全性评价指南》,并在本月初下发给企业。
据相秘书长介绍,对于安全性评价管理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
一个是在协会层面建立安全性评价委员会,根据需要,适时研究和改进行业性的产品安全问题;另一个是在企业层面建立安全评价小组,其职能是在生产中对原料和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价;在上市时按执行标准对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在上市后对产品安全性问题进行收集、评估和处理。“这样,让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之前和之后的各个环节都有人对它的安全性负责管理。”相秘书长说。